產品詳情
馬古瓦Jean-Claude Malgoire (指揮)
皇馬廄古樂團La Grande Écurie et la Chambre du Roy
◎ 改編自義大利作家塔索名作《解放耶路撒冷》。
◎ 原劇收錄於蒙台威爾第的第八冊牧歌集中,卻帶有明顯的歌劇色彩。
◎ 此劇為巴洛克音樂中最早出現弦樂撥奏手法的作品,樂譜多處音樂家更明確指示揉音方式演奏。
蒙台威爾第作為近代歌劇的發明人,在他許多作品中總是不斷在探索文藝復興後期音樂藝術突破的可能,在這齣《唐克雷第與克洛林達之爭》中,他也一樣有許多開發性的作法。首先,他將樂團分成四部,這違反了當時歐洲樂團分為五部的方式,而這種將樂團分成四部的作法,要一直到十八世紀末才被接受,因此這部在一六二四年首演的歌劇可以說領先時代有一個半世紀之多;其次,此劇也是巴洛克音樂中最早出現弦樂撥奏手法的作品,在樂譜中,蒙台威爾第明確指示樂手要放下手中的弓,改以手指撥弦;另外,此劇也是史上第一次出現在樂譜上作曲家要求弦樂手用揉音方式演奏的樂譜,在當時,弦樂器的揉音並不被重視,但蒙台威爾第明確地在樂譜上指示特定音符要以揉音演奏,以表現出特殊的情感。在當時弦樂手由於並不熟悉揉音的手法,因此,蒙台威爾第還花了很多精神來教導樂手演奏他所要的揉音。
《唐克雷第與克洛林達之爭》收錄在蒙台威爾第的第八冊牧歌集中,而這是此劇在一六三八年首次印行樂譜時的作法,因此可以知道,在蒙台威爾第的認知中,此劇是當作牧歌來看待。但是此劇又帶有明顯的歌劇色彩,是以劇中三名主角對話的戲劇型式來進行演出,而不是像一般的牧歌只有一人或兩人在樂團的伴奏下以獨唱朗誦的方式演唱。因此此劇究竟應該是當作歌劇或是牧歌來看待,在音樂學界爭論不斷。至於蒙台威爾第在此劇初版樂譜上則稱此劇是《戲劇類型》。此劇首演於當年的威尼斯嘉年華,地點在默西尼果(Mocenigo)皇室宮廷中,劇中三位主角要由兩位男高音和一位女高音來演唱。
此劇的劇本改編自義大利作家塔索(Torguato Tasso)的名作《解放耶路撒冷》,講的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的故事,主角是十字軍唐克雷第和阿拉伯女戰士克洛林達幾度交手的過程。兩位主角在十字軍戰役之前原是一對戀人,戰後投入不同陣營,但在戰爭中雙方戴上盔甲後互不相識,唐克雷第乃在戰役中刺中了克洛林達,在後者因傷除下盔甲後,唐克雷第才認出對方是克洛林達,百般痛苦之際,克洛林達在死前皈依天主。
這份錄音是法國指揮家馬古瓦率領全法國班底的團隊在一九八六年的錄音,為這套樂譜提供了最早的法國古樂學派的見解。由於這套樂曲一直到一九五零年代以後才開始有人重新探討,一九七零年代以後才有完整錄音,因此在八零年代時,整個詮釋傳統都還在建立與討論中,這套錄音的出現,也為這部牧歌劇提供了很重要的歷史見解。